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以榜樣的力量感召人、以先進的事跡鼓舞人,省直機關婦工委推出省直單位優秀女性集體和個人風采展,講述她們的先進事跡,分享她們的精彩故事。今天,讓我們來認識獲得2021年度廣東省三八紅旗手稱號的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琦。
王琦,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她說:“我回國,只想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彼`行自己的承諾,歸國十年磨一劍,在土壤科學與人工智能交叉領域做出了從“0到1”的創新性貢獻。
勇于突破 開辟土壤污染治理新領域
自“十二五”以來,我國投入數以百億的資金進行了大面積的治理探索,但區域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仍缺乏精準調控理論、定量解析方法及相關技術標準。源于長期的實踐以及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實際需求,王琦創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土壤環境質量演變人工智能評估與預測方法體系,實現了土壤污染靶向精準調控的原理創新-技術突破-成果應用的原創性系統創新,開辟了土壤環境與人工智能交叉新方向。
“人工智能為什么能參與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人工智能服務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有哪些獨特之處?”王琦經常被這樣追問。
兩個學科交叉早就在王琦心中碰撞出火花,她認為隨著科技發展,人工智能的加入才能真正實現土壤重金屬污染靶向精準智能調控。利用這一創新方法體系,解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解決了界定國家重金屬污染先行區韶關涉重金屬企業排污責任的難題,作出了成功解析兒童血鉛超標的關鍵驅動力的貢獻。建立的模型被18個國家,90個科研機構應用于土壤重金屬污染源精準智能管控。
善于創新 實現土壤污染智慧化管控
在中央推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背景下,針對土壤重金屬未來時空趨勢同步預測的國際難題,王琦和團隊一起克服種種困難,創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土壤減污固碳協同人工智能預測方法體系,實現了土壤治污固碳管控智能化,在國家土壤污染防治中發揮技術引領作用,結合區塊鏈、人工智能和衛星定位等技術,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土壤污染預測預警平臺,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土壤污染預警、未來趨勢預測和智慧化管控。
敢于實踐 助力保障糧食安全重大戰略
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我國耕地污染治理存在難以精準化與標準化的難題,王琦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分區-分類-分級的工程化系統解決方案,和團隊實施了廣東韶關1000畝治理工程,技術的可持續性在肇慶2000畝稻田治理工程獲進一步驗證,實現了稻米達標、土壤固碳與質量提升的多目標協同。她總結工程實踐,先行先試,參與創建了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系列技術標準,實現了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精準化、工程化和標準化應用。
如今,王琦和團隊繼續在一線從事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及應用推廣工作,為打贏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貢獻巾幗力量。
(稿件來源 / 省直機關工委公眾號:廣東省直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