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東經濟科教頻道《南方財經報道》欄目
記者/陳炯如 解祥穩 葉志豪(實習)陳勁
日期/2022-05-21
(編者節選)
就在一個月前,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表彰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個人。研究部署下一階段科技創新工作,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會議還傳達出,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一把手”親自抓科技創新工作??萍脊芾聿块T要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 聯動配合??茀f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高新技術企業在廣東 五年誕生3萬家的秘密
在廣東,有這樣一組數據讓人驚訝。從2017年到2021年,五年間,廣東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3.3萬家增加至6萬家。在這個成績背后,“粵式科創”是如何做到的?
在佛山一家初創企業內,創始人王凱正帶領團隊開展新的技術攻關,他們所生產的傳感芯片主要用于水質檢測和農業領域,而且他們已經與美的達成了合作協議。但誰都想不到,這家企業成立時間還不足7個月。
王凱 中山大學教授 廣科知微創始人:初創企業“九死一生”,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高科技企業,是非常困難的。 特別是在起步階段,總結三條是因為缺錢 、缺人、缺客戶。
王凱是中山大學一名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傳感與成像技術。按照他自己的原話說就是,在研究方面他是專家,但對于辦企業完全是一名小白。而廣科知微之所以能順利孵化,主要得益于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的保姆式服務。
首先幫助我們融資,也帶來了我們天使輪的融資。第二 是我們需要客戶和市場推廣,這塊可以幫我們找客戶,對接政府 、對接企業資源。同時 ,通過我們在這個國家級孵化器,有一些人才的聚集效應。我們未來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利用這個平臺 ,也能招到合適的人才。他們有一個專門的團隊,支持我們做管理 ,給我們很多建議。但是又不是深入地控制這家公司,所以我們叫做保姆式、 陪伴式。
得人才者得天下。對于高水平人才,廣東始終求賢若渴。截至2021年底,省重大人才工程引才項目已經實施八批次,引聚高層次人才超5000人,帶動全省集聚全球科技人才超6萬人。2018 年底,姜南從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博士畢業后,便回國加入了廣東省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并成為廣東省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人才。他之所以把企業落地在廣東,看中的更多是“落地速度”。
姜南 廣東能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當時我們考慮的不僅僅是人才服務的特性,考慮更多的是落地以后能不能實現,可不可以盡快實現,可不可以更完美實現。所以我們考慮的是,廣東省不僅僅有政策的支持,有資金的支持 ,也有產業鏈的支持,所以我們選擇落地在珠三角。
姜南對比了上海、合肥等多個城市,最終,廣東以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吸引了他,這也更有助于他將自己的技術實現產業化。
廣東省是以產帶研,跟上海 、合肥那種以研帶產不太一樣。高校很聚集的地方,老師有很多想法,可能有1000個想法,但是里面只有兩三個想法,能夠真正落地。但是在廣東省的話,是企業提出100種想法,希望高校的老師來支持,所以落地的成功率會更高一些。
粵式科創這樣做!打通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創新成果如何實現產業化,如何服務于實體經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題。為了助力培育了一批創新標桿企業,形成了廣東企業“千軍萬馬齊創新”的局面,廣東也在不斷探索科技孵化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符合廣東特色的孵化體系。
2021年,廣東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3800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2.47%提高到3.14%;廣東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5年的12.8件提高到2021年的34.89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2.8萬件,約占全國的一半。創新成果出來了,但是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又該如何走?
肖仁俊 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我們省科學院計劃,依托于省科學院現有的資源條件,會在全省各個地級市,建立類似的產業技術研究院。更直接的把科研人員引導到生產第一線,引導到科研應用的第一線,從而讓他的科技知識跟我們的產業結合,能夠服務于當地經濟的發展。
以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例,在2018年成立之初,其定位明確指出要加速應用技術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佛山產研院成立以來,已經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60家,投資16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取得這些成果,主要歸功于研究院將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企業培育、投資服務等功能融為一體。
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的過程中,它做的事情是補科學家的短板。比如說科學家在創業的過程中,是基于他的技術研究 、創新發明。但是他對公司的財務、 法務、 專利、人力資源管理等等各個方面還是有短板的。那么從組織形態上來說,我們也有四部門多中心。我們四部門多中心的設計,就是保障科學家創新創業。我們有綜合管理部 ,有戰略風控部,有研發孵化部, 有資本運營部,來保證科學家創新團隊的需求。
為了充分發揮“地方軍”的研發實力,廣東省科學院在全省各地市設立17個研究院,直接服務于當地產業經濟。但是科學家的創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需要種子輪、天使輪的啟動資金,科學家創業還需要專門的技術經紀人,為他們對接市場資源,找準產品研發方向。
科學家在創業的過程中,往往他有一種希望是能盡善盡美。他完全理想化的去做創業的時候,實際上他這時候產品得不到社會認可,他生存不下來。那么這樣的話 我們就希望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一個比較契合于市場需求的產品,我們叫產品1.0。那么在過程中1.0使他得以生存了,然后符合市場運行規則了,然后我們同時給他賦能,然后到2.0、3.0,這樣的話就度過了創業死亡期的階段。
在科學家和經營者合作的模式中,如何確??茖W家的利益不被稀釋?廣東省科學院用“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機制,確??茖W家以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的部分股權在一定時期內不被稀釋,嘗試破解“一方不懂經營、一方不懂技術”的問題。
因為科學家他用畢生的經歷去做科學研究,他很多科研成果要進行產業化的過程中,他的利益必須得以保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股權結構設計,來實現技術持有人的利益不被稀釋。同時我們也把相關聯的社會資本,也作為一個要素考慮進來,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利益捆綁和利益共享,從而保證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粵式科創這樣做!加強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實現更多“從0到1”突破
廣東的產業化轉化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以產帶研、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成為了創新成果轉化的溫床,但在科技創新的原創性突破上,廣東又會有哪些新的舉措呢?
姜南 廣東能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廣東省更加注重實際,所以它的步伐不會太大。它在創新方面會有所欠缺,因為他不會產生太多突破性的企業,他們都是產業鏈的延伸,或者發展型的創業公司。
為了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廣東也將組織實施第三批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加大財政支持,促進多元投入,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
截至2021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實現“五連冠”,5個一級指標中3項第一,2項第二,全職在粵工作兩院院士達115名,36個項目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加快培育一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全省共已建成276家。我省A股上市企業九成以上是高新技術企業。廣東通過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科技自立自強新成果,朝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的目標不斷邁進。
原報道鏈接:
1. 南方財經: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20521/herald/6b33c5681b37218cceb4d168ac9cd159.html
2. 觸電新聞:https://m.itouchtv.cn/program/5160/10/601336?shareId=%21ehHmMBB